在“Z世代”成为消费主力的今天,乐器品牌的营销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——过去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时代已经过去,如何通过年轻化、场景化的传播,让产品“被看见、被喜欢、被分享”,成为品牌生存的关键。HIGHLIVE无弦吉他作为创新型乐器,仅用一年时间便从行业内“默默无闻”到“全网刷屏”,其营销策略值得深入分析。
HIGHLIVE的品牌营销,始于对目标用户的深度洞察。通过市场调研,团队发现:
年轻群体(18-30岁):对“新鲜事物”充满兴趣,但受限于时间和精力,难以投入大量练习传统吉他;
传统吉他爱好者(30岁以上):渴望突破“六弦限制”,探索更多演奏可能性;
音乐教育机构:需要更有趣的教具,降低儿童学琴的门槛。
基于此,HIGHLIVE将品牌slogan定为“让音乐更自由”,精准传递了“无门槛、更随性、更有趣”的核心价值。无论是“不用学指法就能弹出旋律”的宣传语,还是“用无弦吉他玩即兴创作”的场景设定,都直击目标用户的痛点。
HIGHLIVE放弃了传统乐器品牌“依赖线下门店”的营销模式,转而构建“线上为主、线下为辅”的全渠道矩阵:
自媒体矩阵:在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,针对不同平台调性输出内容——抖音侧重“短平快”的场景化视频(如“地铁里用无弦吉他表白”),小红书侧重“生活方式”分享(如“无弦吉他×咖啡馆:我的治愈下午”),B站侧重“技术科普”(如“拆解无弦吉他:藏在面板里的黑科技”);
KOL合作:与音乐类博主(如“吉他老师阿伟”)、生活方式类博主(如“旅行博主小棠”)、科技类博主(如“数码评测君”)合作,覆盖“专业背书”“场景种草”“技术解析”等多元角度;
网红直播:定期举办“无弦吉他体验直播”,邀请用户连麦试奏,通过“实时互动+福利抽奖”提升转化;
线下快闪:在一二线城市商圈开设“无弦吉他实验室”,设置“自由弹奏区”“光影打卡区”“DIY彩绘区”,让用户亲身体验产品的魅力。
这种“多渠道、多形式”的传播,让HIGHLIVE无弦吉他的话题阅读量在半年内突破2亿,小红书相关笔记超过10万篇,“无弦吉他”成为2025年音乐类目的热门搜索词。
HIGHLIVE的营销不止于“卖产品”,更注重“卖文化”。通过一系列情感化运营,让无弦吉他成为用户表达自我、连接他人的“情感媒介”:
用户故事征集:发起“我的无弦吉他时刻”主题活动,鼓励用户分享用无弦吉他记录生活的故事(如“用它给女朋友写首歌”“在养老院为老人弹奏”),优秀故事被制成短视频传播,既提升了用户参与感,又强化了品牌温度;
跨界联名:与国潮品牌、咖啡连锁、独立设计师合作推出限定款,例如与“茶颜悦色”联名的“茶韵系列”无弦吉他,琴身印有茶纹图案,附赠定制茶包,吸引跨界用户的关注;
公益行动:向乡村小学捐赠无弦吉他,发起“音乐无界”计划,通过“线上教学+线下演出”帮助乡村儿童接触音乐,既提升了品牌社会形象,又扩大了用户基数。
一位用户在小红书分享:“我买无弦吉他不是为了学琴,而是想带着它在旅行中记录灵感。每次弹起它,都觉得自己离‘自由的灵魂’更近了一步。”这正是HIDLIVE想要传递的情感价值——产品不仅是工具,更是生活方式的延伸。
HIGHLIVE无弦吉他的营销成功,本质上是“用户思维”的胜利。它没有盲目堆砌参数,而是通过精准定位、全渠道传播、情感连接,让产品成为用户表达自我、记录生活的“伙伴”。在竞争激烈的乐器市场中,这样的品牌或许不会是最“响亮”的,但一定是最“懂用户”的。而当品牌真正与用户站在一起时,所谓的“突围”,不过是水到渠成。